今年在京录取分数排名前30的高校,依旧是神仙打架!
有高校强势冲入,有高校意外“出局”,有“黑马”逆袭上位,有老牌强校险些落榜。
新旧榜单的更替,或许是在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风口。
特别说明:
第一点:本文聚焦2025北京高招本科普通批物化组前30名,因该组考生基数大、覆盖面广,且理工、医学等相关专业普遍热度更高,代表性较强。
第二点:多所高校设有多个物化组,本文仅选取各高校物化组的最低录取分数。
第三点:高校录取分数线历来有“大小年”之分,本文仅分析2025年变化释放出的信号和启示。
在分析Top30具体变化前,先简单梳理一下今年高考高分段的三个基本面:
考生增加但超高分段学生数减少。今年高考人数增加10000多人,但超高分段(665+)人数减少,导致物化组top15 院校录取分数不增反降。(去年665分市排2687;今年665分市排1732)
Top30高校门槛抬高。2024年物化组市排名2876(前5.14%)可进入前30;2025 年需市排名 2767(前4.23%)才能入围。
扩招红利未惠及顶尖名校。今年高校在京扩招8000余人,但扩招计划集中在市属高校,top30高校录取位次不降反升,头部院校竞争更加激烈。
这场Top30高校大洗牌,究竟释放出哪些关键信号?数据变化背后藏着哪些信息差?又带给家长哪些教育启示?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近两年TOP30高校对比(物化组)
(注:同分高校排名不分先后)
(注:同分高校排名不分先后)
对比2024、2025上榜高校后发现——
两年均进入top30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含中外合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含中外合办)、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含中外合办)、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可以说,以上高校构成了北京物化组高分校的核心基本盘。近两年上榜名单高度重合,也反映出考生在报考偏好上的稳定性。
2025年进入top30:四川大学(并列第24名)、西北工业大学(并列第29名)。
2025年跌出Top30:华中科技大学(2024第28名)、天津大学(2024并列第29名)、大连理工大学(2024并列第29名)
连续上榜双非、211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是连续两年上榜的唯一一所双非院校;北京邮电大学是连续两年上榜的唯一一所211院校。
揭秘Top30五大看点
进一步分析,近两年榜单呈现出的五大看点值得家长重点关注——
榜单前五成员相当稳定:清北复交老牌王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资源领先,头部格局基本固化,预计在未来几年基本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头部医学类院校位次小幅后移。复旦大学医学院:去年第 6,今年第 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去年第 8,今年第 9;北京大学医学部:去年13,今年15。
理工类院校整体崛起,哈工大呈现黑马姿态。
理工类强校集体“上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去年第 9,今年第 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年15,今年13;哈尔滨工业大学:去年第16,今年第13;北京邮电大学:去年18,今年17。
值得一提的是,哈工大称得上是今年最强“黑马校”,物化组最低录取分数线位居榜单第13,已经进入top30中上游。而且,哈工大还有一个物化组录取分数线达到676分,直接挺进TOP10。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哈工大释放的超级工科红利,计算机、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领域等领域全国领先,二是因为哈工大在京招收42人,计划数和北航、北理工、北邮等高校相比较少,再加上今年物化专业组拆分,也抬高了该校王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
中外合作办学有涨有跌,整体平稳。
值得关注的是,上交(去年第8、今年第12)、人大(苏州校区)(去年第25、今年第22)、同济(去年第27、今年第24)这三所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连续两年进入top30榜单。
一方面,考生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顶尖985高校,实现学校层次的跃升;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同时拿到国内、国际顶尖高校的文凭。
中西部高校强势崛起,冲出两匹“黑马”,区域吸引力整体提升。
今年两所新晋高校均是中西部强校。其中,西工大物化组去年649分(3267名),今年654(2767名);四川大学物化组去年637分(4789名),今年656分(2540名),位次提升将近一倍。
西工大定位前沿科技领域,兼具国防特色,王牌专业覆盖无人机设计、航天器工程、新材料等领域,今年更开设了低空经济专业。未来进入军工和航空领域,工作相对稳定,幸福感也较强。
四川大学是中西部老牌综合型名校,医学也是其王牌专业。今年进入top30,意味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成效显著。
成都作为中西部发展核心城市,未来高等教育资源、专业设置、就业政策等均会向其倾斜。可以预见,城市和高校发展定位,将会越来越影响考生的志愿填报选择。
带给家长哪些教育启示?
教育的风向标,正在跟着时代需求悄悄调整。
大理科时代来了。
为了顺应科技发展和战略需求,高校专业正经历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高校未来数年将会重点往理工科方向砸资源,智能芯片、低空经济、国防科技等赛道更是急需大量人才。
可以预见,高分段学生将自然流向这些热门专业与岗位,但这也意味着专业门槛水涨船高,人才的聚集效应加速形成。
所以,如果孩子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或者喜欢做实验和动手操作,当然可以瞄准理工科大方向,但盲目杀入竞争激烈的热门赛道绝非上策。
不限选考生或者偏文学生的退路在交叉领域。
文科生的机会藏在交叉领域和新文科里。比如,北外与央财“金融学+英语”联合培养项目,人大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共同打造全国首个“文医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北师大和协和成立协和医班和协和药班等。
值得关注的是,AI时代不仅需要理工科人才搞研发,也需要能跨界、善沟通、会整合资源的人做连接。
再者说,从事AI工作也不仅是开发芯片和大模型,还需要大量熟练运用AI、与AI协同工作的人才,比如媒体和教育行业就都离不开AI赋能。
说到底,教育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家长最终抉择时,仍需向内寻找答案。
第一步,去掉那些糟糕的选项。建议家长查看每年的专业预警榜单和多所高校的就业报告,避开潜在的专业“雷区”,再除去完全不能接受的专业,优先在那些处于上升期的专业领域布局落子,这样最终无论选择什么,结果也不至于太差。
第二步,在筛选出的“安全区”内,选择几个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兴趣这个东西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将一个人推至常人难以企及的行业高度,且不觉其苦,反而乐在其中。而且,这份兴趣和热爱甚至可能帮助孩子挣脱学历的枷锁,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
文|京教君
素材来源|北京教育考试院、京城教育圈等,“京城教育圈”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