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在成立五周年之际,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前沿——深圳前海自贸区,举办“前海智库院长对话论坛”,汇聚国内外顶尖智库专家,围绕智库如何回应时代命题,如何建设、运营、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题展开深度对话。通过高质量思想交锋与经验分享,推动智库运营管理的理念更新与能力重塑,助力构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新型智库。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尽管中国智库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较之一些发达国家仍处于“初创”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智库的成功取决于三大因素:是否符合本国文明与传统、是否能直面国家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能应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与西方不同,当代中国智库还承担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责任。”郑永年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侧重于“知识传授”而非“知识创造”,因此,更能与时俱进、更贴近实践的智库,更有条件承担起构建基于中国经验之上的原创性知识体系的重任。
对于当前智库面临着来自人工智能(AI)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境况,郑永年表示,AI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对此他提出,中国智库必须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生产更多“中国喂料”以影响AI发展;同时,研究人员应与AI进行劳动分工,坚信“眼见为实”的原则,多做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田野调查,发现真问题,确保AI维持其工具属性,置于人类可控的范围之中。
论坛首个议题为“智库如何基于实践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弥合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鸿沟,特别是在AI时代,如何找准自身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以“探求学与用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为题作分享,他认为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应从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和实践的眼光四个维度进行思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基于经济工作的思考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是“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知识生产过程,并强调应发挥好“标识性概念”的引领作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主席人选)何新红认为,为响应时代需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直面现实的真问题、推进学科“大协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以“从澳门学的倡议到智库的建设”为题,分享了澳门的独特经验,他指出澳门学的构建有效解决了身份认同、社会治理与价值凝聚等现实问题。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贡森强调,“智库研究更需要提高学术素养”,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对实践进行抽象化思维,看到问题的本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提出,智库的核心能力在于做好学术信息与实践信息的“翻译”工作,而智库人才必须具备判断、学习、专业和团队协作这四项关键能力。
第二个议题为“如何实现智库人才队伍的科学评价与流动、探索中国特色国情下的‘旋转门’机制”,论坛第三个议题聚焦“智库如何开展高效科学的有组织科研、建立贴合实践需要‘治理机制’”这一主题,论坛最后一个议题围绕“智库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实施品牌运营管理、社会舆论引导与二轨民间外交?”展开。(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文婷)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