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最近中国组织人事报的一篇《“快牛”勿用鞭打》,引发广泛共鸣。文章揭示了机关中一种常见现象,越是能干的人干得越多,而那些躺平的、刺儿头的反而优哉游哉。
文章的支持度,说明不少人对这种现象都心有戚戚,说到底这是“执鞭人”管理上不善作为造成的结果。
其实“鞭打快牛”本身并不完全是坏事,对于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牛人”,适当地加压力给任务,对他们是一种培养,这有利于“牛人”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早日干出成绩,脱颖而出,让他们闲着才是对人才的浪费。
但问题是,在现实中干得多的人往往得不到与其付出相对等的评价和回报,活儿是你干,但成果归大家,甚至“快牛”因为干得多出错机会也就多,有时还得遭受无所事事者的背后“蛐蛐”。因为长期以来“快牛”挨了鞭子,却没吃到草料,许多人因此寒了心,才造成机关里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
一味“鞭打快牛”,是管理上的路径依赖,更是在鼓励混日子,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批评提醒我们,机关单位的管理奖惩制度仍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作为管理者,要破除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首先得从物质和机遇上给予“快牛”更多看得见的奖励,这是鼓励更是引导。
而解放“快牛”的另一个关键,其实在“慢牛”“懒牛”身上。要研究造成他们慢和懒的原因,无可讳言的是,能长期在机关里当逍遥派的人,往往都有他们各自的“底气”。
有位朋友曾告诉我,他们单位那些混日子的有人号称有背景,有人资历老又有点不大不小的病,还有的因为提拔无望整日怨天尤人,领导支使不动他们,就只能使唤他们几个新人。最后的结果是,新人熬了几年“醒悟”了,也开始躺平。在体制内,这并非个例。
要真正破解“鞭打快牛”现象,还是得让这些混日子的“懒牛”动起来,对于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予以妥善安置,对于有背景的、刺儿头的要敢于动真碰硬,对于心灰意冷的要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不干事的人清理掉了、动起来了,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工作生态,让有能力的人更有动力。
一边鞭打快牛,一边纵容慢牛,其实是管理上的懒政,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仅靠一两个干事的人,即使效能发挥到百分之百也非常有限,只有让整个团队都动起来,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好。党政机关是公职部门,不是“养老院”,花费人民群众的钱,就要对人民负责。效率低能力差不是借口,有背景有资历更不能成为底气,群牛齐跑,我们的事业才能“犇”起来。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