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房价如葱”的时代真的要到来了吗?
很多人不禁想起马云多年前“房价如葱”的大胆预言,现在看来,好像也有些道理。
2023年,中国居民储蓄总额突破13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存在银行里的钱不仅没有增值,反而购买力在持续下降。
“我现在有100万存款,但反而比过去只有10万存款时更焦虑。”
这种普遍存在的财富焦虑,正好印证了马云多年前的预警:仅仅依靠存款,难以应对未来的经济挑战。
钱存银行越存越少?
五年前,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还能达到3.5%左右,而如今,各大银行的利率已经普遍降到了2.0%以下。
这不禁让人说一句真离谱。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三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仅为1.95%,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这也就意味着著存入100万元,一年利息还不到2万元。
另外,再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真实情况只会更加严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CPI同比上涨2.5%,存款实际利率已经为负值了。
“我现在把大部分存款都转成了大额存单,但年化利率也只有2.8%,刚刚跑赢通胀。”
杭州一家企业财务总监表示,想要靠存款利息过上舒适的退休生活,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了。
要说以后会不会变好,这问题确实更难回答,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全球主要经济体都维持着低利率政策,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根据专家的预测,到2026年,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很可能进一步降至1.5%左右。
通胀持续侵蚀,购买力大幅缩水
从2023年开始,日常消费品价格就普遍上涨了。
食品价格上涨3.2%,鲜果价格上涨8.4%,就连平时不起眼的酱油、醋等调味品也涨价5%-10%不等。
“三年前去一次超市,200元能买一大推车东西,现在300元都买不满”。
家住上海的退休教师张阿姨感慨道,尤其是靠存款利息补贴生活的人,感受特别明显。
关键是,这种通胀压力可能长期存在。
全球供应链重组、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在推升基础商品价格。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给存款族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二十年,房产一直是抵御通胀的重要工具,但现在这个功能正在减弱。
“我原本打算卖掉一套房子作为养老基金,但现在挂牌半年了,价格降了15%还没卖出去,”55岁的广州企业主刘先生无奈地说。
相关专家指出,到2026年,这种“温和通胀”很可能会持续,年均通胀率预计保持在2.5%-3%之间。
也就是说现在100万元的购买力,到2026年将相当于现在的90万元左右。
投资渠道收窄,优质资产越来越难找
面对存款贬值的困境,很多人自然想到了投资理财,然而现实是: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正在变窄。
比如说,2023年A股主要指数平均下跌15%,超过70%的股民亏损,基金也不尽如人意,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仅为-12.3%。
“我买了五只基金,只有一只是正收益,其他都亏了20%以上。”
北京中产阶层赵先生苦笑说,还不如当初就存银行,虽然利息少,至少不会亏本金。
房地产市场更是进入调整期,曾经被看作最稳妥的投资渠道,如今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三线城市房价普遍下跌,一线城市房产虽然有需求支撑,但投资门槛高、流动性差,不再适合普通投资者。
曾在燕郊买的房子,最高时值280万,现在160万都卖不掉。
而且,银行理财产品也不再保本,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2023年有超过3000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
到2026年,这种“优质资产荒”的情况只会进一步加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机会将越来越少。
结语:
面对这些挑战,简单地把钱藏在床底下显然不是解决办法,最好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正如马云曾经说过的:“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这句话在理财领域同样适用,只有提前布局,主动适应变化,才能在未来几年中守住自己的财富。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