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山东的唠嗑:这个陈昌浩老厉害了
你瞧,这人,真是个传奇人物
咱们这边都说他是个“家伙什儿”老厉害了
你知道,他曾经是西路军的总指挥,还拿过个“卫国战争奖章”
那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哪个人能得的
年轻时候,他可是红军队伍里的响当当人物,谁也没想到,后来会遭遇那样的大波折
不过,这家子人都挺争气的,儿子们个个都成了咱们国家里的人物
真是“满门忠良”那叫一个贴切
咱们平时嘴里说的“忠心耿耿”,就是他们家这种一门子人的模样
● 从湖北汉阳到苏联深造:他的人生真是“挺拔”
你说这陈昌浩,1906年出生在武汉汉阳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风云变幻的年代
父母虽说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他们格外重视教育,就算勒紧裤腰带
也要把他送到私塾、到武昌大学念书
你想,这在当时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事
说明他们家还是有点志气的
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成绩一直不错
到了1921年,才15岁的他
就开始接触一些新思想了
那会儿,街头的难民流离失所,老师还在讲国家的危难
年轻的他心里像着了火一样
偷偷看一些“进步书籍”,跟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偏离了父母希望他平平安安过日子的“安稳路”
你知道,1927年5月
他就成了共青团湖北省委的宣传干事
到那会儿,他的才华被组织看中
那时,他还带着怀孕的妻子刘秀贞和长子陈祖泽,一路别离
你想想,那个时候,咱们中国年轻人能去苏联留学,真是少之又少,能跟张闻天、秦邦宪这些大佬做同学
在莫斯科的课堂上,他每天啃书到深夜,连飞行课都偷偷学
有人说,这湖北娃后来能乘着红军第一架飞机上战场
真没想到,这个平凡的湖北孩子,居然能驰骋在天际
参加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
● 打仗、转战,干到中年都不抹黑
三年后,他回到祖国
组织派他和张国焘去鄂豫皖根据地,那块地方刚打完几场硬仗
你说,他一到那儿就扎进去,跟战士们同吃同住
1931年,红四范围军成立,徐向前当总指挥
两人搭档,打了六年硬仗,后来叫“徐陈组合”
你知道,陈昌浩那会儿虽然年轻
黄安战役时,他瞅着缴获的“列宁号”飞机
拍着腿就说:“这家伙能派上用场
”那架飞机,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全红军都没见过
幸亏徐向前早就劝降了个飞行员
那天,12月22日,他和飞行员龙文光一起升空
把炸弹扔到敌军指挥部上头
一爆炸,敌人就崩溃了,红旗一扬
这仗打完,红军的战士们都觉得,咱们的政委,不光笔杆子硬
1932年,抗“围剿”失败
你知道,在秦岭大巴山的密林里,陈昌浩跟着徐向前、张国焘
硬是在川陕边界打出了一块根据地
到1935年,这块地方,已经有了400多万人口,成了除了中央苏区之外的第二大苏区
● 败仗、败得惨,心里那块“石头”压得沉沉的
可是,天不随人愿,1936年10月,甘肃会宁那块黄土坡上
红一、二、四范围军胜利会师,他骑着马,跟着队伍走进去,看着那黑压压的人群
心里盘算着下一步怎么打
当时中央要打宁夏战役,想让红四范围军的五个军西渡黄河
陈昌浩和徐向前带着两万多兵,硬是渡过了黄河,可还没走远
敌军正在东岸截断了后路
中央只好改口,让他们变成“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
这片土地对红军来说,真是“老不投缘”了
马家军是当地的“土皇帝”,骑兵厉害得很
平时老百姓也被吓得不敢出门见人
更郁闷的是,部队越往西走,粮草弹药越缺,像个被绳子绑着的风筝
你说,徐向前跟陈昌浩说:“咱们得自己拿主意,再这么耗下去
”但陈昌浩,老觉得听中央的指示,不能擅自做主,心里那份“怕”
● 败了,败得真惨,心都碎了
到了1937年1月,高台县城那场枪声
五军军长董振堂带兵死守几天几夜,到最后嘛全军覆没,消息传到陈昌浩那时
那次败仗,真是“血淋淋”的教训
战士们散了,有的战死,有的被俘
陈昌浩和徐向前穿着破衣烂衫,混在逃难的人群里
走到甘肃山丹县大马营乡,陈昌浩胃疼得直打滚,徐向前看着他,叹了口气说:“我先回延安报信
竟然成了两人命运的“分水岭”
徐向前后来成了开国元帅,陈昌浩的路却走偏了
从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像掉进了“坑”里
后来,他躺在湖北大悟县的老乡家里,喝着粥
等他病好点了,听说汉口有亲戚
● 家乡的街头,心里五味杂陈
到了1937年,汉口街头,陈昌浩穿着普通的布衣,看着熟悉又陌生的街景
十年没回家,母亲都白了头发,结发妻子刘秀贞带着两个儿子,见了他,先哭后骂,到最后嘛还给他煮了碗热汤面
真是“又哭又笑”的场景
没待几天,卢沟桥那边的炮声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躲下去了,告别家人后,就一路往西走
刚到延安,他就写了两份报告
把西路军那次失败的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
毛主席看了,也没多说什么
可心里那块“石头”一直放不下,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人,这会儿成了“败军之将”
连走路都觉得“抬不起头”
● 13年苏联的日子,变成了“苦难”
1939年,陈昌浩的胃病越发严重
中央同意让他去苏联治疗
刚开始在克宫医院动了手术,后来转到疗养院,日子还算安稳,但,苏德战争开始后,他被疏散到一个叫科坎加的小镇,搬石头、做杂役
后来,他又被安排到出版社
每到深夜,他就望着中国的方向发呆
心里想着:我什么时候能回去参战
直到1952年,收到北京的电报
中央终于说:“可以回来了
”那一刻,他心里那块“石头”算算落地啦
● 回到祖国,心里那点“愧疚”还没散
回国那天,陈昌浩一夜没睡,望着窗外逐渐熟悉的景色
心里想着:以后得怎么为党多做点事
1953年,他当上了中央编译局的副局长
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改稿、翻译,挺平淡的,但对他来说
他每天早早到,晚晚离开,有人劝他说:“老陈,你当年也是有功的人
”他摇摇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这会儿能做点事就不错
● 风云变幻,人生“拐了个大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西路军失败”、“张国焘路线”这些帽子,像“烙铁”一样扣在他脑袋上
红卫兵占了他的房子,工资也停了
那年7月30日晚上,他望着月光,给孩子们写了封信:“对不起党
”他一口气吞下了整瓶安眠药
这个年纪不算大的老人,竟然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组织没忘,给他“正名”
不过
组织并没有让他“白死”
1980年,中央为他平反,说明西路军的失败,原因复杂
那个“英雄”,虽说没能完成心中的报国梦
但他的儿子们都继承了他的志气
● 儿女们的“筑梦之路”
长子陈祖泽小时候只在武汉长大,8岁时第一次见到父亲
1939年,他跟着父亲去了苏联
1955年回国后,隐姓埋名,参加了咱们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选这么艰难的行业
”他说:“我爸当年想为国家打胜仗,我也想为国家造点“硬家伙”
小儿子陈祖涛,11岁就到了苏联
参与建造长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
没有图纸,他就自己画,没有设备
终于在1956年,造出了第一辆解放车
他说:“我只是把我爸那代人没完成的事,给完成了
” 兄弟俩常说:“要是我爸看到今天的中国,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
”你说,这一家人,真是“老厉害老厉害”
好了,咱们唠到这儿,你觉得,咱们山东人说话
这样讲讲是不是“得劲得很”
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觉得,这个观点可能不太一样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