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诗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的通识课程《心智探秘》火了。拥有220个座位的教室不仅座无虚席,教室前排、地上、走道里也站或坐满了来听课的人。据网友描述,自己提前半小时来,教室就已坐满,临上课前,教室内目测有500人。
一堂看似普通的心理课程,竟受到如此程度的追捧。它不仅在校内学生群体中成了“顶流”,在社交平台上,推荐此门课程的帖文也不在少数。帖文下有不少非清华学子的校外人士,也留下想去“蹭课”“有无网课”的评论。
这堂课为何会这么受欢迎?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这门课在课程设计上超越了单一专业本身。据了解,授课教师刘嘉在该课程中打破传统心理学边界,将脑科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从多视角探讨人类心智的本质。
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计,有别于以往专注于单一学科内容的授课。它不再是对某一领域知识性内容的“单向传输”和理论堆砌,而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打破单一学科的认知壁垒。如此,既能让学生了解“心智探秘”的复杂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这门课程在细节之处所展现出来的差异性。据清华选课社区同学评价,该课程内容丰富,期末老师会要求写一篇“打脸文”——“论述老师课上哪里讲得大错特错之类的”。
除了课程内容本身的丰盈度外,期末交“打脸文”的要求,与传统认知中的“结课作业”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的背后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针对通识类课程教学的创新和探索。
换言之,这样的做法其实表明了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也重申了一个备受追捧的常识:大学课堂的活力来自不同认知群体之间的互相讨论,乃至学生对教师所传授内容的追问与质疑。这种“叛逆”,是人们所期待的,也是大学课堂上的“必要因素”。
事实上,相比传统的结业作业,学生撰写此类课程“打脸文”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全面梳理课程内容、锻炼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沉浸其中之时,无论是否能够写出“打脸文”,其实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更为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与对权威答案不盲从的素养,它的基底是理性与逻辑。这也恰恰是通识类教育所注重的核心能力之一。
从这个角度去看,这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实践,也为更多的通识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照本宣科并非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它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让知识的传授不再那么死板,从而以更加鲜活的姿态存在于大学日常。
当然,这其实也表明,在未来的大学课堂上,那些照本宣科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不敢保证,但有创新性、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一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像这堂课中出现的“220人教室来了近500人”现象,其实就是学生用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
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燃探索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句话看似有些老生常谈,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很难做到。但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崇学科交叉融合的今天,珍视大学课堂上的这种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已经变得愈发重要。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