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耗费230余万元,新建23座高标准公厕,却常年挂着锁、关着门,“领导视察才开门”,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7月20日,山西运城市稷山县农村公厕“建而不用”被央视曝光,话题冲上热搜。7月21日,当地发布通报表示,情况属实,安排部署整改工作,严肃追责问责。
公厕虽小,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只有“面子”没有“里子”,“锁厕千日用厕一时”,这样的“半拉子工程”不仅给民心添堵,还白白浪费了公共资源,给基层形式主义再添一例——颇具讽刺性的是,在大门紧锁的崭新公厕不到100米的地方,旱厕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对照不可谓不鲜明。而当记者要打开公厕,工作人员竟以没有钥匙为由拒绝,敢情上个厕所还得是个VIP?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5月,云南迪庆州通报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一项就是,香格里拉市城区部分公厕建而不用,成为摆设,不能有效解决如厕难的问题。
“建而不用”,不如不建。从外观上看,有的公厕外观设计精巧,选址也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考虑到了便民需求。为何花费百万元却不开放?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解释是,“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这样的说辞看似客观,却经不起仔细推敲。试问,如果存在资金问题,那么是不是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并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先上车后补票”?难不成一开始就只是为了造一个“盆景”?
至于“担心村民素质不高”,也让人无法苟同。诚然,村民缺乏自觉性会增加维护成本,但这并不是“一锁了之”的理由,最起码也应该耐心沟通和引导,争取得到支持和配合,或者发动村民自主管理,办法总会比困难多。乡村文明建设,本就是村干部的职责所在。根据《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农村公共厕所要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农村公厕不是“形象工程”,不能变成“一锤子工程”,而是一项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从路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到机井房、大型喷灌设备等涉农项目,许多现实案例表明,许多政策初衷虽好,但一下基层就变了味,建的时候“高标准”,用的时候“低频次”,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比较普遍。正如稷山县在通报中所提到的,“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经费怎么用?谁来管护?谁来评估?如何追责?坚持需求导向,形成科学有效的配套机制,才能避免“方便”变麻烦,民生工程沦为“民怨工程”。
民生无小事,一点“花架子”都要不得。非要曝光了才重视,不是真重视;等到出现舆情才作为,也是不作为。希望当地及时纠偏、举一反三,各地也应引以为戒,“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事,可别再干了。
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