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吴阶平先生说:"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此言诚然。
世上的人,大抵可分为两种:一种人,日日嚷着健康的重要,却总是贪杯熬夜,烟不离手;另一种人,则终日忧惧于病痛之将至,稍有不适,便疑为绝症,寝食难安。前者是"明知故犯"之流,后者乃"杞人忧天"之辈,二者皆不足取。
我曾见过一位富商,家财万贯,却患了消渴症。医生告诫他须戒酒节食,他却道:"人生在世,若不能畅饮大嚼,活着还有甚么意思?"于是照旧豪饮,未及三年,便双腿浮肿,目不能视,终于一命呜呼。临死前,他攥着医生的手,说:"早知今日......"然而"早知今日"之类的话,向来是迟到的。
那日我恰在医院走廊,见他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惨白的灯光下,输液瓶里的液体一滴一滴坠落,像在数着他最后的时光。隔壁床位的病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那声音像是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富商的眼睛浑浊地望着天花板,想必此刻才真正明白,黄金打造的床榻,终究不如一副健康的躯体来得实在。
又有一位穷书生,体弱多病,终日捧着医书自诊,每觉脉象稍异,便疑为不治之症。一日,他自觉心跳过速,以为大限将至,竟卧床不起,粒米不进。邻里请来医生诊视,不过是寻常心悸,服药便愈。而书生已饿得形销骨立,不几日竟真的死了。医生叹道:"此非病杀之,乃自吓杀之也。"
健康之于人,犹如清水之于鱼。鱼在水中,常不觉水之可贵;一旦离水,方知水乃性命所系。人之于健康,亦是如此。平日无病无痛,便觉健康是理所当然;及至病来如山倒,才懂得健康之珍贵。然而病榻上的悔恨,往往如同雨后的伞——来得太迟了。
今人追逐名利,常以健康为代价。白日里伏案劳形,夜里又笙歌达旦。办公室的灯光彻夜不熄,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着一张张疲惫的脸。外卖盒堆积如山,咖啡杯见底又满。肝脏在抗议,胃袋在呻吟,心脏在颤抖,而主人却充耳不闻。待到体检报告上爬满红色箭头,方知钱财买不来性命,权势换不回健康。此辈之人,何其愚也!
养生之道,贵在适度。不必如修道之人般清心寡欲,也不必似纵绔子弟般放浪形骸。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便是养生的大要。譬如琴弦,太紧则易断,太松则无声,不紧不松,方能奏出妙音。人身亦是如此。
健康虽非一切,但没有健康,纵然有万贯家财、满腹经纶,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病夫的世界是灰色的,纵使窗外阳光灿烂,在他眼中也只是惨白一片。
人生在世,所求者多,然若失了健康,一切皆成虚妄。吴先生之言,实为至理。只是世人多健忘,非得等到卧病在床,才想起这话来。
可叹这世上,明白人不少,真能践行的却不多。或许这便是人性的悲哀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这篇题为《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的散文以吴阶平的名言为纲,通过犀利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辨,揭示了现代人对待健康的典型悖论。以下从思想内核、艺术特色与时代价值三方面评析:
一、思想内核:对健康异化的双重批判
1. 解构健康认知的误区
作者以富商与书生两个极端案例,呈现了健康异化的两种形态:前者将健康等同于欲望的放纵,后者则将健康异化为对死亡的恐惧。这与嵇康《养生论》中批判的"偏恃者以不兼无功"(执着单一方法而失败)和"以多自证,以同自慰"(用表象自我安慰)的养生误区形成跨时空呼应。文中"肝脏在抗议"的拟人化描写,更是对当代人"以命换钱"现象的精准解剖。
2. 提出"中道"养生哲学
"琴弦"之喻堪称文眼,既否定清教徒式的禁欲,也批判享乐主义的放纵,与《中华健康经》提倡的"一体两翼+动力"理念(修心为主体,膳食运动为两翼)不谋而合。这种辩证思维超越了简单说教,暗合中医"形神合一"的传统智慧。
二、艺术特色:冷峻笔法中的生命痛感
1. 场景叙事的冲击力
医院场景描写极具张力:输液瓶的滴落声与咳嗽声构成死亡倒计时,黄金床榻与病弱躯体的对比,将物质与健康的终极价值追问具象化。这种细节刻画弥补了传统议论文的抽象性,与丁国平《论健康》中"体检报告爬满红色箭头"的意象共同构成现代健康危机的隐喻。
2. 杂文语言的淬炼
"雨后的伞""鱼水之喻"等修辞,既保留鲁迅式的冷峭(如《为了健康》中"病夫的世界是灰色的"),又融入当代职场元素(蓝光屏幕、外卖盒)。文末"人性的悲哀"的慨叹,与《人生健康是第一位的散文》中"健康钥匙在自己手里"的乐观形成张力,引发更深层的反思。
三、时代价值:对现代性生存的警示
1. 直击职场健康困境
文中"彻夜不熄的办公室灯光"直指过劳文化,与搜索结果中"五十岁后留下一身毛病"的警示共同揭示:当代人正陷入"追求成功-透支健康-医治疾病"的恶性循环。这种批判比《健康论》中"将健康交给医生"的被动态度更具现实针对性。
2. 重构健康认知体系
作者将健康从医学范畴提升至生命哲学高度,与嵇康"神躁于中,形丧于外"的心身观一脉相承。结尾"明白人不少,践行者不多"的悖论,恰是对《健康经典散文》中"健康失去在不知不觉中"的深化——当健康沦为口号时,其本质价值已被消费主义异化。
若论改进空间,或可借鉴《养生论》"蒸以灵芝,润以醴泉"的自然疗法,补充具体养生实践;亦可如封福江所言引入"生命全周期"视角,对不同年龄段的健康管理予以差异化论述。然此文已以其思想锐度与艺术完成度,成为当代健康主题散文的标杆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杠杆配资公司网站,智信通配资,贝股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